近一週市場表現大大受到關稅影響,起先《華爾街日報》稱白宮正在縮小4/2(三)生效的關稅範圍,可能會更聚焦在特定領域關稅以及對部分國家實施的對等徵稅,接著《金融時報》報導,在4/2前夕川普考慮採「兩階段」方式課徵關稅,先對外貿易夥伴課徵關稅,並在完成貿易夥伴調查後實施對等關稅,顯示川普關稅較最初預想更有謹慎,美股一度走揚。
然而,後續川普突襲宣布4/2將對所有非美國製造的汽車課徵25%關稅,市場不安情緒再次回升,最終通週美股由紅翻黑。終場道瓊工業指數下跌0.96%,史坦普500指數下跌1.52%,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2.59%,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5.99%,羅素2000指數下跌1.62%,NBI生技指數下跌2.6%。(彭博,統計期間為3/24-3/28,漲幅數據包含股利及價格變動)
川普關稅可能比預期更謹慎,但汽車關稅仍打擊市場
未來一週觀察變數
1.聯準會官員談話:留意各官員針對經濟、就業、通膨、利率、關稅的看法。
2.經濟數據:3月ISM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指數、非農就業報告、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裁員人數;2月JOLTs職位空缺、工廠訂單。
3.企業財報:PVH公司、藍威斯頓、Conagra Brands、Applied Therapeutics。
川普關稅戰愈演愈烈且無停歇跡象,建議定期定額投資美股應對
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機會基金經理人葛蘭‧包爾(Grant Bowers)認為,美國經濟仍穩健,強勁企業獲利也將支撐美股,投資機會有望擴散至科技七雄以外領域。而儘管川普部分政策具有破壞性,如:關稅,但川普在本質上是一名商人,支持放鬆監管、經濟成長、投資美國、製造業回流與再工業化,這對美國而言是非常強大的推動力,事實上,許多企業對2025年剩餘時間的前景仍樂觀。關稅確實可能引發通膨,但目前美國通膨的長期驅動因素仍呈現下降趨勢並走低,這也為聯準會提供很大的降息空間來支持經濟。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川普2.0關稅戰愈演愈烈,從近期川普本人、財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的談話來看,本輪關稅戰川普團隊聚焦在三大關鍵主軸:政策性武器、公平貿易、利益再平衡,首先,政策性武器包含對鋼鋁、關鍵礦產、晶片、藥品的關稅,除了要刺激製造業回流美國外,還透過關稅來解決特定議題(如:非法移民、芬太尼),就公平貿易上,由於許多國家在一些相同產品上對美國課徵的關稅比美國對他們課徵的關稅還高,故川普團隊企圖以「對等關稅」來追求公平。
至於利益再平衡,川普團隊認為藍領階級相較白領階級是過去數十年「全球化」時代的明顯受害者,也使美國製造業外移且對許多國家產生鉅額貿易逆差,故企圖透過關稅來解決美國與各國的貿易失衡以及全球化受惠者與受害者的失衡,綜合來看,若川普團隊認為政策性武器、公平貿易、利益再平衡三個關鍵上有缺少任一個,便可能對某國、某產品課徵關稅,這也代表未來一段時間市場將持續受到關稅戰的衝擊,進而影響投資人信心與加劇股市波動性,故建議投資人以定期定額且長期投資美股的方式來應對,避免短線操作而遭多空雙巴。
美國關稅政策利空拖累新興股市走弱
對等關稅政策發佈前夕,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非美國製造汽車進口加徵25%關稅,新興股市收黑。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必要時會推出新增量政策,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財政部亦支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提振消費,但美國商務部再將近50家中國科技企業與機構納入實體清單,加上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宣佈臨近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中港股市跟隨整體亞股下跌。
台股由其他電子、電子零組件、電腦及週邊設備與塑膠類股領跌下挫。南韓2月零售銷售年增率由11.7%下滑至4.4%,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由95.2下滑至93.4,經濟數據偏弱,韓股下挫。印度3月HSBC製造業PMI初值由56.3攀升至57.67,股市延續前一週反彈走勢續揚。巴西央行會議紀錄顯示,官員認為現階段升息循環仍將延續,巴西股市承壓。
總計過去一週上證綜合指數下跌0.40%、香港恆生指數下跌1.11%、台灣加權股價指數下跌2.70%、南韓KOSPI指數下跌2.90%、印度SENSEX指數上漲0.66%、巴西聖保羅指數下跌0.33%。(彭博資訊原幣計價,統計期間為3/24~3/28,含股利及價格變動)
未來一周觀察變數
1.經濟數據與利率會議:中國等主要國家PMI指數、南韓出口數據
新興市場成長動能具韌性,投資機會多元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金融市場對於中國 AI 領域保持競爭力的信心有所提升,評估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有望提升中國企業獲利動能、推動實現可持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輔以中國市場相對低廉的評價水準優勢,有助吸引資金回流,不過基於中國其他經濟狀況仍較疲軟,通縮、房地產市場、失業率等問題持續,因此仍需強而有力的政策刺激來應對根深蒂固的總體經濟挑戰並推動長期可持續的股價漲勢。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印度政府正逐步增加優先項目支出,特別是基礎建設與農村發展支出,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的增加應能催化民間部門的資本支出成長,再者印度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樂觀情緒依然堅定,若通膨在2025年降溫,消費成長應會得到進一步支撐。政府支出恢復、民營部門資本支出成長以及國內消費動能的韌性等因素,將有助印度經濟於2025年恢復正常成長潛力,其中消費與消費升級,蓬勃發展的數位經濟及其受益者,以及結構性醫療保健產業的成長潛力特別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