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奪530條人命》中重症死亡率高達20% 蘇益仁:防疫和醫療體系出了問題

新冠疫情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今(23)日新增6,6247本土個案,新增中重症173例,確診個案中死亡新增40例,今日也新增中重症173例。

本土疫情雖還未到高峰,但根據指揮中心昨日公布資訊統計,這波本土疫情至今已累積490例死亡,加上今日40例共530例,且個案中超過55%都是在確診5天內快速死亡,包括19%確診與死亡日期同一天,14%確診隔天死亡。

很驚人!871個長照機構有染疫個案,重症死亡率近八成

而今日公布的資訊顯示,從今年1月到5月22日止,新冠中重症共2,913名,其中583名死亡,死亡率高達20%;重症740人中死亡583人,死亡率高達78%,逼近八成,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

今日新增的40例死亡個案中,超過90歲以上有11人、80-89歲有9人、70-79歲有8人,超過70歲以上的長者佔了一半以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表示,目前每日的死亡個案,約有15%來自長照機構長者,已有871個長照機構有染疫個案,5,770位長照機構住民長者確診、2,949位工作人員確診。

該如何降低死亡率?

(延伸閱讀:本土確診逼近10萬》黃立民:台灣高峰還未到...應放寬快篩陽、保護長者降低致死率 )

發病、通報給藥長達5天,延誤治療時程

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強調,「這次防疫中最重要的是(控制)死亡率,如何讓65歲以上及高危險群,在染疫後可以很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我想是最關鍵的。」

蘇益仁指出,之前強調疫苗覆蓋率拉高到8、9成是沒錯,但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藥物的即時給用,「過去從發病、通報到確診給藥這個過程拉得滿長的,確診後還要PCR,PCR又要到醫院門診,PCR確診後還要到醫院另一個地方掛號才能給藥,前後大概要3-5天,這是整個防疫措施裡過去沒有思考周全的地方。」

他也提到,長照機構的長者,不論是這次新冠疫情或是2003年SARS,死亡佔比都相當高,也是全世界防疫都會遇到的共同問題。

SARS時疾管署這樣做降低死亡率

「SARS的時候有注意到這部分,因為當年6月我去陽明醫院看到5個年長者病例,發現都是80歲以上的長者,而且這些長者都是從浩然敬老院送過來的,我再到浩然敬老院去看,發現台灣很多這種大型機構,幾百人、上千人...照顧的人力都不夠。」蘇益仁回憶。

蘇益仁表示,當時就決定用克流感做預防性投藥,讓機構住民每天量體溫,「誰發燒就馬上給藥,而且同寢的住民也同時給藥,我們這樣做了後發現,過去流感致死人數達4、5千人,但2004年這樣做後就變成800多人,表示這樣做就不會讓一個人發病就傳染給同機構的住民。」

65歲以上及高危險群,快篩陽後立刻給藥是關鍵

蘇益仁也提到,這次疫情最擔心的就是長照機構區塊,所以後來有跟中央反映已經發現機構群聚死亡率相當高,「快篩後要PCR陽性才給藥這部分一直是很大的問題,政府在這部分可能過去負責的人經驗不太夠,不曉得這樣的防疫體系做法,會影響醫療整體作業能量。」

後來中央的確開始放寬給藥限制,自5月18日起65歲以上長者,只要快篩陽性經過醫師相關評估使用藥物,就可處方給藥。「這個地方已經大大改進了,不然每天重症人數增加,重症大多又是年長者,致死率就會非常高,這是最大的問題。」蘇益仁表示。

藥物數量是否不足?

目前國內採購輝瑞口服藥Paxlovid約72萬劑、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5千劑。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預計會再加購Molnupiravir,雖療效沒那麼好,但遇到沒辦法使用Paxlovid的情況時就可以使用,不過並未透露具體採購數量。

藥物要投放在高危險群身上

對此蘇益仁表示不太清楚是否真的不足,「我的重點是應該要放在比較需要的地方,不要浪費,畢竟藥量有限,所以雖然是說使用在65歲以上可由醫師判斷給藥,但如果本身就有慢性病等共病,轉中重症、死亡率也相對比較高,應該採取給藥。」

(相關報導:人物專訪3》確診數飆破3萬 陳培哲:長者、慢性病者若確診應快吃Paxlovid藥物 但要感染5天內服用才有效 )

死亡率不斷增加是防疫、醫療體系都出了問題

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約2成死者在確診5天內死亡,約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為何來不及醫療就死亡的比例這麼高?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死亡人數減少?

蘇益仁強調,「我一直講死亡率會增加就是2個原因,一個是防疫體系問題,一個是醫療體系問題。防疫體系因為通報系統太慢、PCR確診要花很長時間,因此耽誤治療。而醫療體系的問題在於沒有第一時間給予氧氣或抗病毒藥物,現在是有在改善中,但希望未來持續改善。」

他進一步指出,在感染症這部分,從症狀出現到診斷、給藥的這幾個環節,其實確診者都有可能會惡化。「一般來講,第1週跟第2週的死因不太一樣,第1週的死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後肺部浸潤發炎,導致缺氧、呼吸不順,所以第一部分最主要是氧氣的供給,很多國家都會提供給年長者或隔離者血氧機,如果血氧在95%以下開始下降,就要趕快送醫了,這是第一階段很重要的部分。」

搶救年長者:即時給氧、抗病毒藥物是兩大關鍵

再者,蘇益仁指出,病毒量最高的時候是在感染的第3、第4天,「那時候要馬上給予抗病毒藥物,病毒第5天之後幾乎已經很低了,到後面肺部問題,以及比較後來發炎問題,要用類固醇藥物降低發炎反應。」不過他也提到,類固醇的使用其實是一刀兩刃,「雖然可以降低發炎,但會使原來病毒量已減低的肺部病毒又增加起來,因為免疫力會壓制免疫力,變成一定要跟抗病毒藥物一起用。」

而確診第2週、病人免疫力變弱後,也可能會發生細菌感染引起敗血症導致死亡,蘇益仁指出,「在最初的2、3天內死亡、一週內死亡,跟2-3週後死亡的原因都不一樣。要降低死亡率,第一個一定是血氧機的供應,血氧不夠的時候馬上給氧氣;再來就是抗病毒藥物的供給,如果這兩者都能兼顧,就比較不會發生很早期的死亡。」

不過蘇益仁也表示,要做到前面這2部分其實都不容易,也需要醫療體系能量足夠才能因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