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就在布局 就算裴洛西不訪台 北京也會找藉口進逼台灣

兩岸國際

本文作者為: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2021年12月哈斯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表示美國對台「模糊戰略」已走到盡頭,呼籲華府改採「清晰戰略」避免北京誤判情勢之下貿然攻台,不過,哈斯仍然反對美國和台灣建交、支持或鼓勵台灣獨立。

過去兩週,美國的外交政策討論聚焦於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是否該訪台。支持者指不管是議長還是國會議員訪台早有前例,而且隨著中國壓力漸增,官方人士出面強調美國對台承諾是很重要的。然而反對者認為此刻不是訪台的好時機,因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可能會感到有必要做出回應,以免在秋天舉行二十大之前顯得軟弱。也有人擔心裴洛西訪台,可能促使習近平愈加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然而,大家放錯了裴洛西訪台的重點。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為何中國的回應不僅是譴責,甚至還祭出進出口禁令、網路攻擊、軍事演習等措施,相較於之前他懲罰恫嚇台灣的手段,這些行動顯示情勢大幅升高。

這些並非無可避免,中國領導階層本有選擇,例如忽視或輕描淡寫裴洛西訪台,我們卻看到他們選擇激烈回應──精確來說是過度反應。中國回應的規模和複雜程度,指出他早就計畫良久,暗示就算裴洛西沒有訪台,北京也會找其他藉口去「合理化」他們的行為

習近平回應過激,反映中國政經狀況堪憂

中國的內政和經濟狀況令人憂心,正能解釋習近平為何會有過激反應。習近平的首要之務,是展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前所未見的第三次任期,然而隨著經濟成長放緩、失業率升高、金融泡泡破裂,他無法再依靠中國的經濟表現,數十載來這一直是中國領袖具有統治合法性的主要來源。對於防疫習近平堅持「清零政策」,同樣招致國內批評、拖累經濟成長。

為了替代經濟成長,習近平愈來愈訴諸民族主義。而想在中國獲得民眾廣大支持,沒有任何論述比得上強調中國擁有台灣主權。

中國主動加劇緊張態勢,同樣反映出他愈來愈樂意冒險,以及美中關係落到谷底。北京原本期待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下台後雙邊關係會有起色,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使他們希望破滅了,拜登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川普的中國政策。美中互相公開指責成為家常便飯,私下的溝通對話變得罕見,華府對中國商品的懲罰性關稅至今仍未撤銷。習近平很可能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就算強力反擊裴洛西訪台,他也沒什麼好失去的。習近平隨後決定切斷數個和美國的對話管道,包括氣候變遷和毒品販運,顯示他覺得美中關係再惡化也沒什麼大不了。

危險顯而易見,隨著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活動成為新常態,擦槍走火的風險也升高了。更危險的是中國將認定「和平統一」不再是實際選項──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是中國嚴密控制香港、違反其「一國兩制」承諾後使許多台灣民眾疏遠中國。這樣的情境下,中國或許會決定自己必須武力攻台,以終結已成民主典範的台灣,還有阻止任何台灣邁向獨立的可能動作。

在必要時清楚承諾保衛台灣

那麼,現在該怎麼辦?既然中國顯示他有意願,也有能力進一步動用其日益強大的軍力,我們必須重建嚇阻戰略。這需要強化台灣抵抗中國武力的能力,提升美日軍事存在感和協作,並在必要時清楚承諾防衛台灣。美國及其盟友沒有被俄羅斯拖住,他們仍有能力也願意保護台灣,彰顯這點是很重要的

第二,各國必須重塑和中國的經濟關係。台灣、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還有歐洲國家,對中國市場及進口商品過於依賴,如此一來,危機爆發時經濟制裁恐怕無法成為可行的政策工具。更糟的是,中國可能藉此對其他國家發揮影響力。現在是時候降低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了。

美國同樣需要一個明智且自律的台灣政策。美國應繼續支持自身「一中政策」,過去40年來巧妙地界定美國和中國、台灣的關係,而不管是中國武力攻台或台灣宣布獨立,單方面行動都是不可接受的。無論如何,從美國角度看來真正重要的是在台灣人民同意下,以和平方式做出決定。

不要妄想改變中國政治

美中共同努力建立現代關係同樣至關重要。放任這時代最重要雙邊關係──他們將定義本世紀的地緣政治──繼續惡化不僅是外交過失,甚至是一種失職。建立非公開高層對話,處理最重要的區域和全球議題(不管他們是蘊含衝突或者潛在合作可能),應該成為雙邊優先事項。不應在代辦事項上名列前茅的是改變中國政治,這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只會讓雙邊關係惡化

俗話說得好:不要白白浪費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當前的台灣危機也是如此,它對華府和台北而言都是一記警鐘,對歐洲和亞洲的戰略夥伴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在還有時間跟機會時好好留心。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