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顧問朱武獻論前瞻:人才投資應優先於冷冰的軌道建設

我的前瞻計畫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是蔡總統最重要的經濟施政,府院動員全島宣導也讓人民了解蔡總統帶領台灣向前邁進的決心,但是,此番行政院可說是怠忽職守,整個內閣不但沒有蒐集國際產業發展動態資訊交予總統決斷,更沒有審慎評估此番作為所預期的經濟發展效益。

前瞻計畫缺乏與國際產業結合,也沒有審慎評估經濟發展效益

當整個內閣端出所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際,其實相關部會並沒有注意到,整個科技以及產業的脈動已經迫不及待的向前邁進當中,其中科技的創新,更讓過去很多的不可能化為可能,尤其在電池的部分,更有突破性的進展。2015 年,蘋果申請了自己的全固態電池專利,TOYOTA、Volkswagen 和 Bosch 也都在研究全固態電池。

為什麼不管是科技大廠或是汽車大廠都要研究固態電池?原因是固態電池號稱電動車3分鐘充足電量,而手機竟然只需要一秒就可以充好電!其中「鋰電池之父」John Goodenough全固態電池 (all-solid-state battery) 技術已有了新突破,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技術商業化計畫主任Les Nichols預估在「 18-24 個月之內,人們就能用上新的全固態電池」。

其實不只美國德州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在2014年即發表了全固態電池的技術,實驗室團隊預計可以在2018年投入生產,已和大型半導體相關企業合作,爭取在2018年底前製造出可供機具使用的全固態電池。而下一步則是應用於汽車,也已經有汽車廠商表示興趣。

工業4.0浪潮近在咫尺 前瞻龐大舉債卻不是投資在台灣人才的未來  

固態電池、機器人、無人機、虛擬實境、電動車、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4.0,在在說明了下一波浪潮近在咫尺,假如前瞻計畫中4200億投入這些項目的相關新創研發之中,是否經濟效益會更加巨大?一例一休後物價飛漲,薪資15年無起色,政府已舉債逼近上限,好不容易擠出來的特別預算是否該用在刀口上?

內閣除了執意舉債4200億改善生活品質,還鼓動地方政府一起負更多的債務,龐大舉債卻不是投資在台灣人才的未來。正如PTT創辦人杜奕瑾所言:「台灣不缺人才,問題是人才無法回國」,齊柏林之子也公開發文:「父親給我的啟示,…,就是愛台灣賺不了錢」。莫怪台灣現在的孩子許多有能力的都留在國外工作。

國際賽事證明了台灣青年創意豐沛,我們的軟體人才亦實力堅強,這正是下一波浪潮不可或缺的要素,除了最近較常耳聞的研發AlphaGo的首席工程師黃士傑、PTT創辦人杜奕瑾、政務委員唐鳳等人,就連馬雲也看準台灣新創公司實力,國安局雖力擋馬雲,但據傳已用境外設立的方式投資了十幾家之多。

未來20年虛實整合、跨領域學科協調能力非常重要

蔡總統提出「五加二」的亞洲矽谷與培育人才最有關聯,但是,內閣執行細節缺乏審慎考量,例如負責人才串連相當重要,單設一名人力長實有欠周全。在美國,不但美國矽谷跟當地大學如史丹佛大學有強力聯結,德國工業4.0官方平台秘書長Henning Banthien受訪時表示:「我們有個由全德國5、60家大學、研究機構組成的研究網絡,作為推動工業4.0的技術測試平台」,最近畢業自史丹佛大學的美國商會會長也表示「更密切的產學連結,或讓企業充分利用優質學院的強大資源,是矽谷成功的關鍵之一」。

我建議,不僅三級機關首長需要與時俱進的外攬人才,內閣本身應跳脫老舊的招商思維,認真蒐集國際資訊,及早了解工業4.0策略聯盟、使用者服務導向之核心觀念,因為,再不當心,國際供應鏈版圖可能瞬間扭轉,德國工業4.0官方平台秘書長Henning Banthien受訪時並透露德國與美中有個整合開發平台運行中。學童教育也應同步著手,未來20年虛實整合、跨領域學科協調能力非常重要,大學管理學程的固有思維也將受到「去中心化」的挑戰。

與其投入冷冰冰的金屬建設,不如投資活生生的百姓

雖然公共運輸基本上不會以營利為前提考量,但我們要思考,各縣市規模究竟需要多少交通運輸工具?台灣土地面積、人口密度、旺季觀光人次與歐美日條件相同嗎?行政院此番4200億的計畫因陋就簡,據說德國在地面行駛即時充電的新技術成本低廉,政府卻棄新穎且節省的技術不用,內閣如此急就章原因何在?百姓背負高額負債卻對台灣工業幫助不大,因建設而生的一次性就業機會也不能稱為拚經濟。

請總統能夠暫緩當中4200億的輕軌預算,這將近一半的前瞻預算對台灣產業前景非常重要,我與總統府資政陳博志持相同看法,輕軌是歐美日歷史追求,未來發展性甚低。請您注意固態電池量產上市的時程,美日預估皆為兩三年內,這意味著,電動車的時代即將來臨,而台灣還要在下一波的潮流當中繼續落後嗎?這同時意味著,若您競選連任,前瞻計畫將是您揮之不去的夢魘,請三思啊!

面對即將召開的臨時會,也請曾一起努力的民進黨團立委們,勿忘一例一休的失敗,挽救人民對諸位的信賴,預留未來舉債施政的空間!下一波浪潮若能善加把握,台灣的新創研發實力必能在世界發光發亮。

(本文作者為前銓敘部部長,現為總統府國策顧問。經當事人授權,轉載自朱武獻臉書)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