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才是「大罷免」創始人? 林濁水嘆「勢不可擋」應全面檢討憲政漏洞

政治

大罷免相關議題持續延燒,國民黨目前以前綠委林濁水曾提及的「罷免藍委等於讓柯建銘當立法院長」為訴求,反制民進黨;前綠委林濁水發文評論「就看民進黨如何化解」。為此,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30日召開記者會,點名林濁水「敢公然這樣,已經忍你們很久了」,還批林濁水掩護大陸。林濁水31日回應,柯總召請息怒,「總召這樣的態度很不利於大罷免,前大罷免爆發是不可能阻擋也不該阻擋的」!

旨在改變「朝小野大」衝突格局的大罷免浪潮如今可謂遍地烽火,不過在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最初喊出罷免時,其實黨內仍有不少人對升高的衝突感到憂慮,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就主張,「民主政治就是協議的政治」,更直言罷免只會帶來「惡的循環」。

而民進黨大佬林濁水雖同樣強烈反對罷免制度,但他也特別提醒,應全面回顧台灣如今的憲政架構,由於缺乏總統否決權與解散國會的制衡機制,導致罷免成為解決朝野困局的唯一決斷方式。但罷免只能解決表面衝突,而無法根治憲政漏洞,應全面審視憲政架構才能擺脫困局。

民進黨內反對聲浪漸消寂

如今已有三十餘位國民黨籍立委的罷免案進入二階段連署,讓執政黨看到了顛覆國會「朝小野大」的希望,但回顧過年前柯建銘登高一呼喊出大罷免之際,黨內就有不少人表達反對意見。

從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到前總統陳水扁與前行政院長謝長廷,皆以罷免將使衝突情緒升高為由,反對執政黨主動炒作相關話題。謝長廷更呼籲,民主政治互相有妥協,執政黨沒有過半,但在野黨也因為總統選輸在野,朝野應該互相協調,否則「冤冤相罷何時了」。

時過境遷,隨著罷免浪潮蔚然成風,相應的反彈聲浪似乎皆已沉寂。就連過去曾明確反對罷免的林右昌,都已指揮中央與地方黨部投入二階段連署,要成為罷免團體的後盾,替罷免添柴加火。陳水扁也一改過去的反對姿態,貼出「抗中保台、大罷成功」的字畫。

林濁水:罷免是時空錯亂的制度

同樣旗幟鮮明批評罷免的林濁水接受《信傳媒》採訪時強調,他主張應全面檢討先進民主國家皆未有的罷免制度,而不是反對針對表現不佳的立委發起的罷免。

林濁水指出,針對代議士的罷免機制是一項時空錯亂的制度,在西方早期的民主運作中,任務性國會的議員是代表各地利益的「命令委任」,如果議員的行徑違反地方利益就要召回(recall),這就是代議士罷免制度的歷史淵源。但在現代國家建立後,國會議員所代表的是全國利益,有時候重大決策需要放棄地方利益,所以有許多西方國家廣泛採納比例代表制,這就是「自由委任」。

林濁水強調,自由委任已是現代民主國家的潮流,大部分民主國家已經將罷免議員的制度改掉,只有美國部分州還保留過去民粹主義盛行時主張直接民權的制度遺留,但其實這與美國創建者們的主張相違背。而台灣的憲法則因為孫中山對直接民權的執著,至今仍有罷免制度。

大罷免的發明人其實是孫中山

回顧《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淵源,林濁水指出,孫中山之所以違背其他民主國家的發展潮流,仍偏好罷免議員的制度要回到他所處的北洋政府時代。軍閥曹錕賄選國會議員當選總統,這讓孫中山對這些受賄的「豬仔議員」相當氣憤,才會在《三民主義》強調罷免國會議員制度的重要性。

「孫中山想發動的就是大罷免」林濁水表示,當時受賄的「豬仔議員」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群,孫中山設置罷免國會議員的制度就是想把這批受賄議員全部罷掉,其性質與今日的台灣面臨的處境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林濁水批評,如今竟有人大言不慚說「大罷免違憲」,如果回顧整個制憲歷程,大罷免不僅合憲,也符合孫中山的理念。

大罷免是解套政治僵局的勉強手段

回到大罷免箭在弦上的台灣,林濁水提醒,西方國家採自由委任取代命令委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罷免必然有報復性,畢竟罷免動力本身就是建立在仇恨值之上,可仇恨是雙向的,「不冤冤相報違反人性」。

林濁水表示,罷免行政首長的機制之所以可以保留,是因為相對於罷免的冤冤相報,掌握行政權的行政首長的危害性更強。但立委並不是,往往是針對其言論與個人發起仇恨罷免,這也有違背言論自由的疑慮。

至於如今罷免浪潮的走向,林濁水認為,孫中山的憲政理念是「治權分立互相合作」,但政治的運作沒有在權力分享的,所以西方的成熟制度往往是「權力分立互相制衡」,美英法都據此設計決斷方式,美國總統有否決權、英國總理有倒閣權、法國總統可以解散國會,但台灣就是沒有,只能相互僵持讓國家停擺。

林濁水坦言,正因為台灣沒有主動解散國會權的決斷方式,大罷免便成為最後的勉強手段,從這個角度來說,罷免是檔不住的。

擋不住罷免,應檢討憲政架構

至於大罷免的後續影響,林濁水表示,不需要去講不切實際的漂亮話,大罷免一定要面臨報復,社會一定會動盪不安。但無論民進黨是勝是負,可以確定的是國民黨、民眾黨將受到教訓,國民意識可以受到一定的重構,打擊在野勢力中的親中派氣焰。

但另一方面,林濁水也認為,冤冤相報是人性,任由這種罷免情緒繼續延續,對國家發展必定不力。孫中山這種想像中的「治權分立互相合作」是不可能的,需要徹底檢討憲政架構,讓犀利的制衡機制放進來,否則只能解決表面衝突,而無法根治憲政漏洞。

林濁水直言,「論反對罷免,沒有人比我更反對」,但現在去討論阻擋大罷免是無濟於事的,陳水扁等人也不可能擋得下。與其討論要不要繼續大罷免,還是應該討論憲政問題,好好面對巨大的憲政缺陷。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