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股價在4月1日開盤就大漲8%多來到48元,隨後獲利了結賣壓出籠,往下整理,但11點之前仍有45元以上的價位,表現如此強勢,是因為凌晨《日經亞洲》報導指出,在晶圓代工市占率排名第5的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與排名第4的聯電(UMC)已就潛在合併事宜進行了接觸,兩家公司的合併將打造一家規模更大的美國企業。在格羅方德去年虧損嚴重的情況下這樣的傳聞更顯得真實。
日媒:聯電與格羅方德談合併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美國晶片代工企業GlobalFoundries與台灣第二大晶片製造商聯華電子(聯電)正在探討合併可能性。此舉旨在因應美國減緩台灣海峽地緣政治風險的努力,並對抗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知情人士透露,雙方已就潛在合作展開接觸,美國與台灣的部分政府官員亦知悉相關討論。
根據《日經亞洲》取得的評估計畫,GlobalFoundries與聯電若合併,將打造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大型企業,生產基地遍布亞洲、美國和歐洲。計畫指出,合併目標是建立一家具備經濟規模的公司,確保美國在中國與台灣緊張局勢升溫、中國自主晶片產量增加的背景下,仍能穩定取得成熟製程晶片。該合併公司未來將在美國投資研發,並有望成為全球晶片龍頭台積電的替代選擇。台積電目前在成熟製程與尖端晶片市場均占據重要地位。
根據《日經亞洲》引述消息人士透露,GlobalFoundries已與聯電就潛在併購進行洽談,兩年前雙方曾討論合作,但當時未有進展。另據兩位知情人士表示,美國政府在拜登與川普兩屆執政期間,多次鼓勵台灣企業提升美國晶片產能,包括多次敦促聯電在美國新建或收購現有工廠。然而,聯電先前以美國設廠成本過高為由否決此想法。
業界高管指出,GlobalFoundries與聯電的潛在交易可能面臨台灣與中國的監管審查。此前,中國曾阻撓英特爾收購以色列企業Tower Semiconductor,以擴大其代工業務產能。GlobalFoundries對此拒絕置評。
台積電近期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已引發外界對台灣晶片產業潛在弱化的擔憂。不論結果如何,GlobalFoundries與聯電的洽談凸顯美國意圖降低對台灣晶片供應的依賴。台灣是全球第二大晶片經濟體,根據產業協會SEMI數據,截至2023年,台灣在成熟製程晶片市場占約44%份額,中國占31%,美國僅約5%。
成熟製程晶片(即較舊、技術較不先進的晶片)占全球半導體需求逾70%,廣泛應用於基礎設施、國防等關鍵領域。隨著中國與台灣關係惡化,美國對尖端與成熟製程晶片的供應穩定性愈發擔憂。
聯電、格羅方德合併市占率將超越中芯國際成第三大
聯電創立於1980年,是台灣首家晶片製造商,雖規模不及台積電,但仍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支柱,全球員工約2萬人,其中台灣員工逾1.5萬人。聯電服務眾多頂尖晶片開發商,包括高通、輝達、聯發科、恩智浦與英飛凌。與台積電由政府持股的國家發展基金為最大單一股東不同,聯電的主要政府相關投資者僅為勞動退休基金,持股約1.59%。
GlobalFoundries總部位於美國,但主要由阿布達比主權基金Mubadala Investment Co.控股。一位晶片業高管表示,美國政府是否全力支持一家非美國所有的晶片企業仍存疑。2023年,聯電營收達2323億新台幣(約72.1億美元),淨利472億新台幣;GlobalFoundries則錄得67.5億美元營收,但淨虧損2.65億美元。兩公司在全球代工市場各占約5%份額。
隨著中國擴大成熟製程晶片產能,供應商面臨更大壓力。根據2024年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統計,台積電市占率超過六成維持獨大格局,南韓三星約12%保持第二,第三、四名在去年則出現變化。
去年中國最大晶片代工商中芯國際(SMIC)營收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如果從市佔率來看,第三名是中芯國際5.7%、聯電的5.1%第四名,格羅方德4.8%是第五名。
中芯國際去年營收超過聯電
尤其在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與國產晶片推動下,中芯國際近年急起直追,其中市值已超過歐洲主要晶片商如恩智浦、英飛凌與意法半導體,以及日本瑞薩電子與美國安森美等企業。與此同時,台積電與日月光等頂尖供應商則放緩在日本與馬來西亞的成熟製程擴產計畫。如果聯電、格羅方德合併的話,市占率將超越中芯國際成第三大。
為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聯電於2024年初與英特爾合作開發12奈米晶片,計畫2027年起在美國投產,並擴大新加坡業務以分散製造布局。聯電財務長劉啟東向《日經亞洲》表示,目前未進行任何併購交易,且不對有關特定同業(如GlobalFoundries)的業界消息置評。他強調,聯電與美國等運營所在地政府保持良好溝通,產能分布於台灣、新加坡、中國、日本,並與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建立合作關係。劉啟東補充,聯電將以最高公司治理標準審視任何提案,確保股東最佳利益。
在合併計畫被媒體批露前,3月31日即便台股大跌902點,創史上第四大跌幅,但聯電股逆勢收紅,投信大買近兩萬張,4月1日凌晨,美股聯電ADR漲超過9%,收於7.15美元。1日,即便聯電已經否認,但股價仍衝高到48元,瞬間收復各種技術線型反壓,隨後下跌進入整理,但仍一舉站在半年線45元以上。
找格羅方德,業界更期待聯電與英特爾合作
對於這起合併消息,業界有不同看法,有業者分析指出,格羅方德與聯電都專注於成熟製程代工,合併後雖然規模變大,但技術層面並沒有太大互補性,也無法顯著提升市場競爭力。相比之下,若聯電選擇與英特爾合作或合併,則可能帶來更強的市場優勢。
英特爾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而聯電則在代工領域擁有豐富經驗,但若要善用極紫光等,聯電的進入障礙較低,兩者若攜手合作,不僅能補足技術短板,也能提升市場競爭力。由於英特爾近年來積極拓展代工業務,這樣的組合更具產業發展潛力。
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截至2024年第四季,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市占率排名如下:台積電(63.4%)、三星電子(12.2%)、中芯國際(5.7%)、聯電(5.1%)、格羅方德(4.8%)若格羅方德與聯電合併,市占率將超過中芯國際,躍升為全球第3大晶圓代工廠,直逼三星。
合併可能不是為了市佔,而是地緣政治考量
國內某研究機構高層受訪時向《信傳媒》透露,第一,聯電其實是全世界成熟製程第一強,它的技術比台積電還好,第二,川普會因為圍堵中國禁止先進製程扯上中國,那麼,川普不會圍堵其他使用成熟製程的科技產品?
還有,日本自衛隊前陸軍司令岩田清文在台灣的演講中有提到,軍事上用的半導體晶片,其實不需要先進製程,而是45奈米、65奈米、200多奈米,有分析家相信,成熟製程的半導體廠,也很容易成為川普政府限縮、美國製造的目標。
因此,與其說是要擴大市佔率,這位研究機構高層相信,這次合併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特別是在美中科技戰背景下,確保美國能夠穩定獲得成熟製程晶片。事實上,業界在2年前就已經傳出兩家公司要合併,但顯然當時沒有談成,這次遇到川普風暴,極有可能重啟談判,尤其格羅方德面臨虧損,因此雖然聯電目前否認合併計畫,但市場仍將密切關注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