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貿易障礙報告出爐》點名台灣限制汽車、豬牛、黃豆等農產品進口影響雙邊貿易 米酒又被點名

台美貿易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於當地時間3月31日發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針對台灣的貿易政策提出多項關切。

報告指出,台灣對進口美國規格汽車(美規車)設定數量限制,對美國豬肉產品實施原產地標示要求,以及對美國牛肉產品、黃豆採取嚴格檢驗措施,這些做法被視為技術性與衛生檢疫性貿易壁壘,可能影響美國汽車產業及農業對台灣的出口。

與此同時,美國宣布將於4月2日起實施對等關稅,作為對貿易障礙的回應。本文將詳細解析報告內容,並探討其對美台經貿關係的影響。

一、貿易協定:美台深化合作仍存挑戰

美國與台灣自1994年起通過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簽署《貿易與投資框架協定》(TIFA),作為雙邊討論貿易與投資問題的重要平台。TIFA理事會會議通常由美國副貿易代表與台灣經濟部次長共同主持,上一次會議於2021年6月29日以線上形式召開。

此外,2022年6月1日,美台宣布啟動《美國-台灣21世紀貿易倡議》,旨在深化雙邊經濟與貿易關係,推進基於共同價值的貿易優先事項,並促進創新與包容性經濟增長。2023年6月1日,雙方簽署該倡議下的首份協定,涵蓋海關管理與貿易便利化、良好監管實踐、服務業國內監管、反腐敗及中小企業等領域,該協定於2024年12月9日正式生效。

隨後,雙方展開剩餘貿易領域的談判,於2023年與2024年進行多次面對面及線上會議,聚焦農業、環境、勞工與爭端解決等議題。然而,報告指出,儘管雙邊貿易協定不斷推進,台灣在具體政策執行上仍存在諸多限制,影響美國產品進入台灣市場的公平性與效率。

二、進口政策: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並存

1、關稅與稅收

關稅

根據報告,2023年台灣的最惠國(MFN)平均適用關稅率為6.5%,其中農產品為16.6%,工業產品為4.8%。台灣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對100%的關稅項目設定約束稅率,平均約束稅率為6.8%。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台灣對多種產品實施關稅配額(TRQs),目前仍保留16種農產品配額,包括稻米、花生、香蕉與鳳梨。

台灣對配額內農產品實施特別保障措施(SSGs),根據WTO《農業協定》第5條,當進口量超過觸發量或價格低於觸發價格時,可加徵額外關稅。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台灣對紅豆、柚子與乾燥金針花等3類農產品實施SSG。美國認為,這種低觸發量的設定不利於進口競爭。

稅收

報告特別提到,台灣對烹飪用米酒(標示為烹飪用途的米酒)徵收較低的稅率,儘管該米酒可作為酒精飲料消費,而飲用酒精產品稅率較高。美國及其他貿易夥伴多次表達關切,認為此舉可能對進口酒類構成不公平競爭,敦促台灣調整稅制,確保進口與國產酒類稅負平等。

2、非關稅壁壘

數量限制

台灣對美國稻米出口設有特定國家配額(CSQ),但在某些年份以美國稻米價格超過其上限價格為由拒絕投標。報告批評台灣的上限價格機制不透明,可能被任意設低,導致美國稻米出口受阻。2022年,台灣僅完成61%(39,355公噸)的美國稻米CSQ,其餘轉為全球招標,為2014年以來最大缺口。2023年與2024年雖100%填滿配額(每年64,634公噸),但美國仍對市場准入問題表示擔憂。

海關壁壘

台灣要求基因改造(GE)與非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原料按不同關稅項目進口。報告指出,GE產品經評估與非GE產品同樣安全,卻仍需分開申報,缺乏科學依據,增加美國出口商負擔。

檢驗措施

美國利益相關者反映,台灣當局頻繁針對處理美國豬肉的企業(如進口商、分銷商與餐飲業者)進行無理由檢查,干擾正常運營,間接減少美國豬肉採購意願。

三、技術性與衛生檢疫壁壘:豬肉、牛肉與汽車成焦點

1、技術性貿易壁壘

豬肉原產地標示

2021年1月,台灣對豬肉產品實施原產地標示要求,並於2020年9月通知WTO。台灣將此措施宣傳為確保美國豬肉食品安全,同時對進口豬肉設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限量(MRLs),被美國認為誤導公眾,暗示美國豬肉存在安全問題。美國已通過WTO及雙邊管道多次表達關切。

汽車進口限制

台灣於2002年加入WTO時採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1958協定汽車標準,但2008年允許進口少量符合美國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FMVSS)的車輛,每款車型限額2021年為100輛,2023年降至75輛。美國車廠希望推出新車型刺激市場,但受限於此數量限制,出口受到影響。

2、衛生與植物衛生壁壘

農業生物技術

台灣自2015年起禁止學校膳食使用生物技術食品原料,美國質疑其科學依據並要求取消。

牛肉與牛肉產品

2003年美國發現牛海綿狀腦病(BSE)後,台灣禁止進口美國牛肉。2009年雙方簽署協議重開市場,但台灣仍設多項限制。2021年1月解除30個月以上牛齡牛肉禁令,但絞牛肉等產品仍被禁,並對牛內臟實施非科學檢驗,美國敦促全面開放市場。

動物副產品

台灣以BSE為由限制美國牛血製品與牛脂進口,美國認為此舉違反國際動物衛生組織(WOAH)指南。

最大殘留限量

台灣未全面採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對萊克多巴胺的MRLs,對豬腎等設更嚴標準,美國質疑其風險評估與檢測方法。

農藥與馬鈴薯

美國對台灣農藥MRLs審查程序透明度表示關切。此外,台灣2018年起對進口馬鈴薯設發芽限制,常拒收美國薯片用馬鈴薯,美國認為此舉無食品安全依據。

四、智慧財產權保護:盜版問題未解

台灣2019年修訂《著作權法》打擊非法串流裝置,2022年允許對損害超過32,800美元的盜版提起刑事訴訟,但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實施。網路盜版與校園教材侵權仍普遍,修法進展緩慢。

五、服務業與投資壁壘

金融服務

2023年8月,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發布雲端服務外包指引,要求金融機構確保資料安全,但部分局未提供公開評論期,美國關注其透明度。

投資限制

台灣禁止外資投資化工、金屬、廣電、電力與郵政行業,電信業直接外資限49%,航空業限49%,航運業限50%,有線電視限20%。

六、其他壁壘:藥品與醫療器械

藥品

台灣健保署(NHIA)定價程序缺乏透明度,美國關注其健康技術重評估問題。

醫療器械

未獲健保給付的醫療器械需自費代碼,NHIA審查緩慢,美國要求加快透明度。

七、結論與展望

美國《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顯示,台灣在汽車、農產品、智慧財產權及服務業等領域的貿易壁壘,影響雙邊經貿關係發展。隨著美國4月2日對等關稅上路,台灣需正視這些問題,調整政策以符合國際規範與科學依據,方能避免貿易摩擦升級,實現互利共贏。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