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大刀引爆美股暴跌逾千點 台積電ADR重挫6% 台股面臨2萬點保衛戰

股市投資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宣布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強硬措施遠超市場預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美國股市首當其衝,三大指數在政策公布後首個交易日(4月3日)全面重挫,道瓊工業指數下跌逾1400點,科技股領跌的納斯達克跌幅更達4.63%。

台股2萬點、GDP3%恐雙雙不保

此波衝擊迅速波及台灣股市,台積電ADR下跌6%,預示台股下週一(4月7日)開盤將面臨2萬點保衛戰。

而且這次的核彈級關稅戰,從高科技到傳產,各行各業都會被掃到,嚴重程度不一,接下來出口引擎熄火、企業恐面臨營運寒冬,一不小心4月就會豬羊變色,有學者認為,今年經濟成長率恐難「保3」。

美國股市:關稅震撼引發全面崩跌

川普宣布的對等關稅政策被其稱為美國經濟的「解放日」,卻在金融市場掀起腥風血雨。4月3日美股開盤後,三大指數迅速下挫。截至收盤,道瓊工業指數下跌1240點(跌幅2.94%),報41000點;標普500下跌192.61點(跌幅3.4%),報5480點;納斯達克重挫814.97點(跌幅4.63%),報16800點。盤中跌幅一度擴大,道瓊更下探1400點,創下2024年單日最大跌幅。

科技巨頭成為重災區。蘋果股價暴跌9%,市值一日蒸發2550億美元,跌至2.6萬億美元,原因在於其依賴亞洲供應鏈的iPhone與Mac產品面臨成本上升壓力。AI龍頭輝達下跌5.61%,收報104美元,因市場擔憂關稅將打亂半導體供應鏈。台積電ADR(美國存託憑證)下跌6%,收在160美元附近,反映投資人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前景的悲觀情緒。其他晶片股如AMD與高通分別下跌2.6%與2.7%,顯示科技板塊全面承壓。

美元指數同樣受挫,跌幅超過2%,失守102關卡,創2024年10月以來新低。分析師指出,關稅引發的通膨預期與全球貿易萎縮風險削弱了美元吸引力。Wedbush報告警告,川普對中國(34%關稅)、台灣(32%關稅)等貿易夥伴的措施將推高商品價格,壓抑美國消費需求,進而衝擊企業獲利,科技與消費品類股首當其衝。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試圖安撫市場,稱「川普正在加倍推行第一任期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並強調對等關稅是「常識性措施」,旨在終結外國對美國工人的「剝削」。她表示,川普立場堅定,這不是談判策略,而是「國家緊急情況」。然而,市場顯然不買帳,美股跌勢未見緩解。

關稅政策背後:全球貿易與反美情緒的雙重壓力

川普對等關稅的核心在於平衡美國貿易逆差。2024年,美國自台灣進口1162億美元,貿易逆差達739億美元;對中國逆差更高達數千億美元。政策將於4月5日起對所有進口貨品課徵10%基準關稅,針對台灣的32%額外關稅則延至4月9日生效。然而,半導體等關鍵品項獲豁免,顯示川普在避免自傷供應鏈的同時,仍試圖施壓貿易夥伴。

此舉卻可能適得其反。宏遠投顧分析,關稅將導致全球貿易量萎縮,美國影響最大,因商品價格上漲將壓抑消費需求。此外,國際間對川普「蠻幹」加稅的反感可能引發反美情緒。加拿大賣場已區分「美國貨」與「非美國貨」,歐洲253個城市串連下架特斯拉電動車,顯示抵制美企產品的趨勢初現。若貿易國對美企產品報復性加稅,美國貨價格進一步上漲,可能被未受關稅影響的競爭對手取代,長期恐孤立美國經濟。

另外,美股下跌的另一主因在於企業前景不明。對外銷售依賴全球市場的美企(如蘋果、輝達)面臨需求下滑與成本上升雙重壓力,而國內製造商則因供應鏈中斷承壓。Piper Sandler報告指出,關稅集中於亞洲供應鏈,將推高美國通膨風險,聯邦儲備系統可能被迫升息,對股市構成進一步打擊。

台灣股市:衝擊難免,尋找避險出路

台灣股市雖未在4月3日交易,但美股重挫與台積電ADR下跌6%預示下週一(4月7日)開盤將承壓。台灣高度依賴外貿,2023年貨品貿易額相當於GDP的99%,美國為第二大出口市場。彭博估計,若32%關稅全面實施,台灣對美出口將銳減63%,GDP恐下滑3.8%。台股加權指數近期在21000點附近震盪,分析師預測關稅衝擊可能使其跌破2萬點。

科技股首當其衝。台積電作為台股權值王,其ADR下跌反映市場對半導體產業前景的擔憂。雖然半導體獲豁免32%關稅,但川普暗示未來可能針對成熟製程晶片加稅,增添不確定性。資通訊代工廠如鴻海、和碩、緯創對美出口占比較高,若成本轉嫁失敗,獲利將受壓。工具機與汽車零組件(25%關稅)產業也難逃衝擊,恐拖累台股工業類股。

法人:非美概念股有機會竄出

然而,宏遠投顧指出,台股並非全無出路。在不利環境中,投資人可尋找衝擊較小甚至受惠的標的:比如1、低美國曝光股:如宏碁、華碩、聯發科、瑞昱等資訊產品廠商,對美出口比重低,且與美企在非美國市場競爭,有望因反美情緒受惠。2、非美代工客戶:代工愛迪達、Puma等非美品牌的台灣廠商,因客戶市場集中於歐洲與亞洲,影響有限。3、隱形眼鏡產業:晶碩、望隼等廠商主要銷往日本、中國、歐洲,幾乎不進美國市場。若反美情緒推升非美品牌需求,這些公司可能成為受惠股。4、區域替代效應:隨著非美國家聯盟抵禦關稅衝擊,台灣廠商若轉向東南亞或歐洲市場,可望減輕損失。

長期來看,川普關稅可能重塑全球貿易格局。若反美情緒持續發酵,美企產品市占率下滑,非美企業或迎來機會。台股投資人需謹慎評估個股對美曝光度與替代市場潛力,在趨吉避凶中尋找生機。短期內,美股與台股恐持續震盪,考驗投資人應變能力。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引發美國股市全面崩跌,科技股領跌凸顯供應鏈與需求端的雙重壓力。台灣股市雖難免受創,但低美國曝光與非美市場布局的企業可能成為避險標的。在全球貿易重組的背景下,台股投資策略需轉向衝擊最小化與受惠機會的挖掘,方能在風暴中穩住陣腳。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