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經濟奇蹟崩潰的時刻到了!」幾天前一則財經專業媒體報導上的斗大標題,引發市場高度議論。近十多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趨緩,總是與薪資停滯、勞資糾紛、房價過高、投資不振等負面名詞脫不了關係,從繁榮走向衰落,台灣現在只能坐以待斃嗎?
經濟停滯是因:台灣死守著過去成功模式不放
「必須趕快想一想有什麼方法,讓台灣趕快走出去,否則我們會繼續向下沉淪,台灣不要以為自己不會落入中所得陷阱,」中研院士王平15日出席「服務業創新」座談會時強調,許多國家都是不進則退,我們不能再安慰自己就算沒有進步也能維持。
所以說,台灣的經濟到底發生什麼問題了?王平分析,過去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台灣從人力密集轉型到固定資本密集產業時,轉型快速又很成功,不過接下來轉型到技術密集時已經慢慢落後,再到創新密集產業更是多數都失敗,至於台灣更是缺乏以客戶為導向的高階人力密集產業。
尤其從各產業的就業比重裡面可以明顯觀察到,在正常的產業轉型過程當中,理當比重應該要往下走的製造業,卻一直不往下掉,反倒是應快速成長的服務業比重從2008年後就停止成長了。
「明明製造業要讓他走掉了,我們又緊抓著不放,推出『兩兆雙星』,大家可以想看看DRAM、LED產業現在究竟有多慘,這是錯誤的政策,」王平直指。
製造業產值減緩=壓低成本=薪資停滯
在這樣詭異的產業結構中,會發生什麼事?最直接反映出來的就是薪資停滯。由於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整體產值同時減緩,出口量、價格也同步下降,在過去製造業思維主導下,企業開始壓低成本、停止加薪,想要藉由降低人力成本來解決當下困境,卻也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不重視人力資本報酬和誘因,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大部分廠商都在談降低成本,而非更新、創新和提高人才報酬。」
因為想要擺脫過去硬體思維,確保人才流動性,並且輪替培育產業創新人才,引進企業所需要新血,是提升產業的軟實力重要的解答之一。王平建議,可以找尋一個提供人才互動的平台,整合軟、硬技能,類似於「工研院2.0」角色。
台灣的下一步究竟該往哪裡走?王平將台灣產業分為四個群組,其中,產值大、就業貢獻度高的服務業是機會之一,例如高科技服務、醫療服務、金融服務和零售服務。再來就是完全跳脫既有產業,尋找台灣未來可能有利基的產業,像是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綠能開發管理等。
王平強調,所謂的「服務業創新」,並不是要提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產品才是創新,其實只要改進、提升一些服務就是創新了,若再用過去製造業思維來看服務創新,只是等同於緣木求魚罷了。